最近看到青柠学术公众号推送一篇关于文章,知识的台阶:12个Zotero上的开放数字图书馆。大呼惊讶,原来Zotero还有这种操作。可以将自己的专题书目公开分享出去。原先看到众多的Zotero经验文章,都甚少提到这种用法。最多也只是提到可以多人协作维护数据库目录。
兴之所至,就搜索了相关的内容,就发现了两个类似的公众号,这里推荐给大家。科学史图书馆
和艺术史图书馆
。
仅从这两个公众号名称发现,利用zotero进行研究数据库搭建与学科脉络、发展整理,都属于依赖广泛的原始文献阅读的人文学科。数字手段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,现在有个很热的概念——数字人文。这两个公众号也有大量使用数字人文字眼的文章。可见利用Zotero进行文献搜集,开放与协作也许是数字人文研究中一个基本的手段,虽然在正式的学术文章中不会出现对Zotero的介绍,而是更多地出现文本语料挖掘、命名实体识别、社会网络分析、知识图谱、可视化、时空分析等更加高大上的工具与应用。但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础依旧是大量阅读后形成自己的问题与判断,进而利用专门化工具进行深入研究。无疑,这个基础工作就是Zotero的核心功能。
虽然,我自己没有使用Zotero进行书目分享。但自2020年10月左右,我开始使用Logseq记录学术笔记。经过近半年的摸索,也逐渐形成了围绕Logseq,从文献追踪,任务管理,阅读笔记,论文草稿的完整工作流。而论文发表后,也有想法利用Logseq的公开发布功能,将所有的阅读笔记公开到互联网(这个工作流也许后面会单独发文介绍下)。其他老师在阅读论文时,可以对照Logseq笔记,发现整篇论文的思考脉络。
阅读文献